白居易讽谕诗的前前后后——探析《白氏长庆集》中的讽喻艺术
作者:白居易
出版社:中华书局
出版时间:2013年
简介:《白氏长庆集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集,收录了他的讽谕诗、咏史诗、山水田园诗等,该书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1、白居易生平及创作背景
白居易(772-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唐代著名诗人,他生活在唐朝中期,正值国家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繁荣的时期,在这个时期,社会矛盾也逐渐显现,农民起义、宦官专权等问题层出不穷,在这样的背景下,白居易创作了大量讽谕诗,以揭露社会弊端,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。
2、�讽谕诗的特点
白居易的讽谕诗具有以下特点:
丰富:讽谕诗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多个方面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。
(2)语言通俗易懂:白居易在诗歌中运用白话文,使诗歌更贴近百姓生活,便于传播。
(3)艺术手法多样:白居易在讽谕诗中运用了比喻、夸张、讽刺等手法,使诗歌更具表现力。
3、部分讽谕诗赏析
(1)《长恨歌》
《长恨歌》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,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,揭露了宫廷的腐败和荒淫,诗中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”等句子,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。
(2)《琵琶行》
《琵琶行》通过描写琵琶女的故事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,诗中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等句子,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命运的无奈。
4、风格影响
白居易的讽谕诗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不仅推动了诗歌的变革,还启发了后来的文人墨客关注社会现实,关注民生。
白居易的讽谕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内涵,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通过对《白氏长庆集》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白居易的讽喻艺术,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,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。